愛土地


插秧趣

失語了三個月,彷彿在深沉的水底,先是游玩,後來卻幾乎溺水般浮出水面。

回溯這三個月,我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建立一段難得的關係,同時遠離我熟悉的環境,或許是因為長久以來的安逸和習慣自由自在,當所有改變同時發生,身邊的磁場就開始瘋狂震動。


然後一切就失控了,想面面兼顧的結果是,終究是顧此失彼言而無信,在小情的世界我沒有大愛可以揮霍,該回家面對現實,先珍惜身邊最重要的那一位,再去管這世界變成甚麼樣子吧。或者說,當根基穩定了,夢想才能一步步踏實。

喔,其實不是怨嘆的時候,這些日子以來,還是有非常非常值得懷念的時刻:

例如,加班加到虛脫(農村的會議總是從日落後開始)後來一碗傲視全台阿信小吃店的超級什錦麵,不到百元卻有滿滿一大碗的海參鮮蚵,搭配自製爽口無比醃大頭菜(泡菜和紫蘇梅苦瓜亦是一絕),老阿嬤總是溫暖的上前問候,老闆娘則是我在村裡的第一個朋友,

同樣是加班加到吐血的傍晚,歸心似箭等著脫班的公車,意外得到絕美的鹹蛋黃、裸著上身精實奔跑著的慢跑大哥,和滿車的野球少年討論中日大戰。

還是加班到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農村的夜總是提前降臨),獨自騎在沒有路燈的夜裡的海上,萬籟俱寂(喔,是指除了蟲鳴蛙叫沒有任何人造的聲響),天地間只剩下溝渠裡流水行經田畦的聲響,第一次理解到,人的生命緣自於水,澄淨流動甘美的水,。

還有惱人的無所不在的柚子花香。還有那些不成熟卻充滿熱情的農事體驗,對我而言是新鮮的學習,感謝前輩和叔叔嬸嬸們的慷慨指教。

還有無數個貌似平凡實而不凡的午餐:庫房裡現成的有機米搭配著冰箱裡總被塞滿滿的有機蔬菜,一整個冬天認識了無數種萵苣、蔥蛋(奢侈的三星蔥)、煎雞蛋豆腐(小娟說加點醋可以讓豆腐更成形)、鮮採的山蘇N吃(嫩到極點)、村長家的小茴香排骨湯(台北聳沒吃過小茴香)…..

說,對農村生活最深的記憶怎麼脫離不了吃。誰叫民以食為天?

這些,都會在我的記憶裡茁壯的
王大嫂手工湯圓佐當季冬片茶

世界末日的午後,一夥人來到坪林山區,拜訪我們的茶農朋友王有里大哥。

從喧囂的高速公路轉進蜿蜒山路直上闊瀨,先前聽小朱說過這地方,有很多步道可走,還有美麗的生態小學漁光國小,親眼目睹果然風景秀麗,20分鐘車程,即進入另一個世外桃源。


五公頃多的茶園,坐落在群山環抱間,和往常見到的光禿禿的茶園不同,這裡雜草叢生,物種豐富,王大哥說芒草可以反映一塊土地是否健康,遠遠一片芒草正在冬陽下迎風搖曳,我可以感覺到萬物在此達到一種均衡共生的快樂。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其實經歷了一段艱辛的過程。在坪林種茶種了幾代的王大哥,當年之所以會做有機,是因為哥哥英年早逝,發現種茶毒害不淺,於是毅然決定放棄農藥和化肥,不僅如此,他連蟲都不抓,為達到生態的平衡,產量自然難以穩定,所以慘澹經營過了好多年,就跟種奇蹟蘋果的阿公一樣,堪稱有機茶種植的先驅,至今超過20年。

茶園裡自給自足,王大哥特別帶我們去看長在楠木上的香菇,不知道是不是營養特別好,所以一朵朵大如臉蛋。

問大哥說這菇是不是特別品種,他也不清楚,只說也沒吃過外頭的菇,無從比較起,這就是自給自足者的幸福。

第一次吃到鮮採香菇,風味濃郁又多汁

也有紅茶讓我們品嘗,舌頭拙劣的我品不出所以然,只覺得在這樣的冬日午後,坐在小小工寮裡,太陽溫柔地曬進來,茶水反射出紅寶石的光澤,比在五星級飯店下午茶還要奢侈的感覺。

大哥挖了個生態池,養青蛙和蜻蜓來幫他吃蟲。

茶樹間間作高麗菜和花椰菜,都是長不大的樣子,原來是養來給蟲蟲吃,蟲蟲吃飽就不會來吃茶葉了。聽說這些菜纖維粗可是味道甜,原來是天生天養的健壯體質。真可惜,城市人看不上也吃不到。

滿滿一籃手掌大現採冬菇

【延伸閱讀】

˙王有里記錄片:有心有機

˙王有里茶園介紹(農糧署)

那瑪夏深山裡的微光,雖然弱小,但我們看到了

多希望有這樣一隻筆,可以描述出《山裡的微光》這部紀錄片帶給我的感動。

我的認知太晚知識如此貧瘠,多虧有馬躍比吼的清晰思路和誠懇的表達,讓我隨著鏡頭穿越寸斷的山徑,來到位於楠梓仙溪上游,偏遠深山裡的達卡奴瓦部落,當地的住民屬於Kanakanavu族,人數僅四百餘人,目前被劃入鄒族的一支,傳統領域和物質條件接近鄒族,但在語言、信仰、價值、社會組織及價值觀其實大為不同。

紀錄片主敘事者是達卡奴瓦工作站站長阿布娪,她同時也是部落裡廣播節目的主持人。在和煦冬陽下,她緩緩道出目前族人所面臨的處境。

原來的歲時祭儀,因為殖民政府從未尊重原有的文化意涵,導致一月的小米播種祭竟變成豐年祭。

因為道路中斷,滿山滿樹水蜜桃無法運下山放到爛,觀光也停擺;族人生病無法就醫,生命一一離逝。

而重建過程中,政府(始終)只做硬體建設,盲目追逐重建進度百分比,卻忽略心裡的建設,忽略無形的傷痛,忽略從一開始遍存在的不公不義,例如族群正名、還我土地、恢復傳統領域之類的抗爭運動,如小小狼煙在各地燃起又熄滅。

寶石般的紅藜,為部落裡栽種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

所以她們只能回到部落自力救濟,先從傳統作物小米和紅藜的復耕開始,用大地之母的力量反詰威權的荒謬與無知。

從外頭找醫生和志工上山幫老人家檢查視力配戴眼鏡,讓長輩的看到山的樣貌以及安全回家的路。

因為每天都面對太多的失落,所以從祖靈或啟發自我靈性獲取宇宙的能量。

從阿布娪身上看到對萬物的憐惜與堅定,像母親一樣。她希望重建的腳步加快,希望橋樑和道路快修好;希望恢復本族的生活樣貌,她要大聲說出Kanakanavu就是Kanakanavu,不是鄒族也不是布農。

透過她溫柔的力量,帶動部落的女性們一起,她們不願配合成為政令宣導示範的活標本,她們抗拒異族人霸道的採樣方式(所謂的民俗文化者用持槍般的姿態錄像其祭儀過程),藉由種植、分享、活動規劃,讓下一代都能知道自己的文化根源,重新尋回每項習俗、每句語言、每項生活智慧當中正確的意義。

就算渺茫,就算要很用力,就算過程會傷心,還是要懷著希望,擁抱黑暗裡的幽光。

【本事】

導演馬躍比吼,在八八風災後一個月,進入位於高雄縣那瑪夏鄉的達卡奴瓦部落拍攝了兩部Kanakanavu族的重建紀錄片:《Kanakanavu的守候》以及《山裡的微光》。

我在原民會及南村落今年舉辦的原知原味原住民文化遊講座中看到這部電影,影片後馬躍與觀眾進行的Q&A更讓我認識這個充滿機智又幽默的鬥士。

針對有代表一般民眾心聲的"山上這麼危險為什麼不搬遷"以及"為何要保有傳統,文化融合豈不很好"。

針對這兩個問題,他以外國朋友問他台灣這麼亂要不要移民,點出提問者我族中心的優越意識,而這種施恩者的態度普遍存在於我們大有為的政府、及有大愛的慈善團體。殊不知換了個時空背景,原來的殖民者成了他人眼中的野蠻人,如果不能易地設想,不能欣賞多元文化的精彩豐富,始終以自我價值觀加諸他者,就是無用的關懷了。

【同場加映】

《山裡的微光》預告

同樣講重建的《Kanakanavu的守候》預告

【延伸閱讀】

˙關於本片,民族誌影展有破報記者劉美妤寫的精闢評論,非常值得一看。

˙關於Kanakanavu的二三事:誠如馬耀所說,Kanakanavu傳統有與其他原住民族不同的的河祭,應是最懂得與河川相處的民族,而今卻承受河川變色所帶來的痛苦。

˙至善南部工作站的達卡努瓦小米栽種紀事,簡單記錄今年一期的小米栽種,以及部落內的文化成長班課程內容。

˙原產於安地斯山區的紅藜,具有高量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之必須胺基酸,在原住民傳統中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從嫩葉、幼苗到熟穗都可食用,還可以用來做為釀小米酒的酒麴,在台灣雜糧自給率不到二成的情況下,紅藜的復耕格外有意義。

因緣際會的參加了荒野協會的專案小組,計劃要在竹東的鹿寮坑建造一個環境教育示範基地,剛好把過去一年來的學習-工作假期、自然農法、生態社區-通通串連起來,大夥在寒流天裏去現場勘查,認識許多有趣的人,也更認真的思考自己想走的方向。十年前還懵懵懂懂時所嚮往的社區營造或共同購買,期間因為我迷了路遺忘了好久,現在感覺又回來了,不再只是報導或故事,而用更真實的生活的面貌呈現在我面前。

新認識的朋友當中有滿腹理想的村長、化廚餘為堆肥的實驗家(或者魔術師?)、從科技新貴回歸山林生活的攀樹教練。而我們這群城市來的傢伙、明顯從未下過田、天真以為種植很簡單、光在屋子裏開會都凍到半死、自以為是好編劇,想編個劇本去拿獎金,我知道光一時的熱血是不夠的,但我們究竟能做到甚麼程度呢?

在博彥大哥幾近野放的橘子園裏品嘗到與當地海梨祭上入圍者截然不同的滋味:她醜醜小小,臉上還委屈的貼著防曬膠布,可是,那停駐舌際久久不散的橘子味,套句日出對土鳳梨的描述,真是令人驚艷的酸甘甜:

甜得淋漓盡致毫不含糊,在山窮水盡疑甜膩時(這就是農會力捧品種過度改良的得獎作品的最大問題),果酸自然迸出,將甜膩打破,於是我甜有你,你酸中有我,提供足夠的平衡,讓舌繾綣,供唇流連。

全然不輸給去年買的昂貴進口小太郎蜜柑,而且她不加除草劑農藥,只吃廚餘堆肥和喝牛奶,也是可以連皮吃,而且自樹上現採現吃,不用擔心運送過程是否添加什麼化學成分,我們如獲至寶,卻猖狂的以為這樣的"懶人農法"再簡單不過,殊不知這是花了多少個晨昏不辭勞苦忍受旁人異樣的眼光在廚餘中翻繳、或者得在五六月星天牛鑽進樹裏產卵之前,一隻隻以手將他們請下橘子樹…。

就像之前在賴青松書裏看到的,要號召團體來稻田裏賞鳥,我們笑說荒野也可以號召小朋友來抓天牛,只是照著博彥大哥的說法,只抓樹上爬的,鑽進樹洞裏即將誕下下一代的,就放他們自由,哪怕因此死了一棵橘子樹。畢竟我們只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分子,只需要取我們所需要的,像這樣的傻瓜哲理,讓我莫名的感動。

希望這次不再只有呼口號和辦活動了,要真的把橘子種起來,讓環境恢復,讓居民參與,進而認同。

還是需要親身親做,像撩下去種茶的永豐大哥或梨山種水果的阿寶。又或者像蜜朵麗冰淇淋在欉紅,從市場需求面來重新改變/教育民眾的品味。還是要以在地的文化為素材,像是這個客家庄的,不只有桐花和螢火蟲(雖然這的確是鹿寮坑觀光的重點),這裡有更多值得深入了解的,關於耕耘或生產的共同記憶,像是石駁和燒炭的歷史,村長只是點到為止,其它的就要等我們自己來發掘了。

【前情提要】

˙鍾先生的奇蹟茶葉
˙蘋果阿公教我的事
˙一顆小行星的飲食方式

【延伸閱讀】

˙青松ㄟ種田筆記,嗯真的文筆很好,將鼓東俱樂部"田間管理員"的生活寫得趣味盎然,讀完會更珍惜你所吃下肚的每一粒米飯。

˙勇於實踐"想法的"奇女子阿寶的女農討山誌,也是另一本讓人讀了熱血沸騰直點頭的好書。

˙博彥大哥部落格。大哥風趣而健談,在當地製作廚餘堆肥攻當地(軟橋)社區免費使用,一起種有機米和橘子,還和當地耆老手工打造了一條登山步道,實在是社造典範。


前陣子迷上手作,這回的實習從小小的桌上來到廣袤的大地,原來「步道」加上手作,成果竟是如此迷人。

去年此時看了《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後,很想跟著去修道,卻多次因緣際會擦身而過,不是遇大雨就是報名向隅,好不容易搶到今年最後一批太魯閣步道志工的培訓課,就算這陣子被工作操到氣若游絲,眼睛瞎到不行,還是硬著頭皮上了。

回來數著自己的手腳,還好四肢健在,沒有被鋤頭劈鐮刀撲「肉魯仔(鐵撬)」ㄍㄧㄠ到,此次工程零傷亡以及工作的效率讓老師也讚許。原來修道沒有想像中難,只要分工協力,和來自各地身懷絕技的大哥大姐弟弟妹妹們一起,就像合力滾糞球的糞金龜,假以時日,一定可以做到,而且做得一點也不差,重點是用心。

回想這段洛韶溪畔的小徑:穿過種滿水蜜桃和青椒的農地,往上,幾棵楓香迎賓,越過小溪穿過竹林,來到開闊的稜線,有個可眺望遠山的平台,正是山芙蓉開花的季節。一路走來毫不費力的過溪踏石和十足禪風的竹梯,忍不住微笑自慢:這簡直是康莊級的步道,山裏的藝術品,而且都是就地取材,十足天然!(有圖有真相的成果)。

不習慣大劈大砍,只好拿著園藝小鋤頭蹲在地上細刻慢畫的我,泥沙的痕跡深深滲入指尖,畫出一個個的問號:

這條路從何而來?要通往哪裏?未來會是誰走在上頭?

自土縫拾起一隻神聖糞金龜,他在我手上稍事洗簌後留下一滴便液翩然飛走。

啊,原來我們都只是路過者,真正的使用者是他們呀!

步道無人經過時,便應該回歸成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千萬不要用水泥堵死一隻蟬自地底羽化的可能性;在邊坡鋪上鏟地之後清出來的草根,讓他們重新生長好好抓緊腳下的土地。

事實是,我們一離開花蓮的就開始下雨,然後是幾天讓人喟嘆的事故。我又想起去年風災前本全老師的課,預言一再示現,對應起蘇花公路的大崩裂,我們築的小徑是否能安然度過豪雨的想像似乎已經不重要。總是要在經歷過後才會來檢討經濟開發和國土規畫之間的衝突,似乎很難有結論,我只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就算小,也希望能改變些甚麼吧!

【上課筆記】

李思根老師的地質課把我們當小學生教,提綱挈領頻頻「得分!」,回想起地球科學曾是我最喜歡的一門課。老師說「石頭默默不語卻又無所不語」,這些型態各異的石頭訴說著太魯閣峽谷千百萬年來經歷的故事,也從中了解到這塊土地的脆弱和活力。

銘謙好笑依舊,結業式上她引經據典一一描述每位夥伴的特色(小組長們細膩觀察讓人感動),果然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難怪連簽名都用毛筆咧。她的理想是透過志工體系的運作,讓來自各地的人在此系統中分享共事,傳承手作技術,但不期望作永恆的工,而是以彈性的方式應對自然的變化,更結合當地的歷史脈絡及社區文化,創造符合環境美學的步道。

眾人心目中地位有如神祇的伍玉龍老師,前陣子在北大武工作時受了傷,他忍住身體的痛,以一貫的靦腆輕聲說道「可以在熱愛的工作裡受傷,是最棒的事!」。就算是牙齒痛的神,號稱200公斤的搬運力還是讓人嚇一跳,不只有蠻力,伍老師要求每個石階的高度,要能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量到輕裝和重裝的步伐間距來修改。下次希望還能有機會上到他的登山課,繼續跟著他上山修路。

新認識的文耀興老師,酷酷的外表下是一顆溫柔細膩的心(佐以無盡的murmur和冷笑話)。他和伍老師把一台怪手解體後分開搬運,只為了不破壞窄小棧道旁一片美好的泥炭苔;為了保護天池莊主的雞蛋,用較費工的導水格柵取代橫木……。聽了他從能高越嶺道,到翠峰湖環山步道,亦或是濁水溪畔的二崙自然步道的分享,重點不再於人如何去克服自然環境的險峻與變化多端,而是如何以貌似無為的方式完成工程,有時甚至,「寧願不處理!」,因為「營造一條(不只對人)友善的步道,無價!」

【本事】

˙10/15~10/17參加了今年第三梯次也是最後一梯,由太魯閣國家公園主辦,千里步道協會執行的手作式步道志工培訓計畫。據說每期都有上百人爭相報名,經過嚴格審核篩選一番廝殺,要想參加絕對要認真填報名表,最好附上從小到大的獎狀或寫上講笑話的專長!詳見台灣步道志工網

˙熱血的賴老師全程記錄我們「與石頭苦戀」的過程

【前情提要】

去年的暖暖修道記,下了一整天的豪大雨,沒蓋到步道,還不好意思的要了簽名,對於這樣有頭沒尾的自己耿耿於懷了一年,還好這次有還到債。

【延伸閱讀】

˙徐銘謙的《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帶著我們從美國阿帕契山徑的運作來探討人走入山林時應該用甚麼樣的態度面對自然,堪稱步道志工的聖經,好多人都是因為這本充滿熱情和專業的書進入這個領域,值得一讀。

˙千里步道齊步走,很多課程讓你體驗,從平地到山林,海濱到農地,台灣每寸土地的特色與美麗。

跟我們的土地買茶

讓它伸展後生的心情

讓它榮耀父母的腳印

讓它遺傳祖先的故事

讓它保重我們的八字

讓我們的溪流買茶

跟我們的雲霧買茶

跟我們的森林買茶

跟我們的土地買茶

讓它們在你的眼裡寫生

讓它們在你的舌根生津

讓它們在你的心頭印象

讓它們在你的耳邊奏歌

跟我們的村子買茶

跟我們的歲月買茶

跟我們的眾神買茶

跟我們的土地買茶

鍾永豐的詩;Sue的照片)


在貢寮的山丘上和鍾永豐相遇,今天的身分不是詩人也不是局長,談得既非音樂也不是社運,當種樹的感動還在小歌迷心底迴盪不去,重新歸隱山林的永豐大哥,已經將注意力轉移到種茶去了。

﹝前傳﹞

時間回到三年前,當他仍在嘉義縣文化局長任內,曾於阿里山169縣道上的太和社區推動藝術家駐村的活動。各種議題說太多等於沒說的今天,居民已經很難被單純的口號所鼓動。所以他希望透過藝術家依舊天真的角色,融入社區生活,將陶藝或茶道擺到DIY的體驗課程裡,藝術家和居民平起平坐相互學習,藝術不再是美術館裡高不可攀的作品,而成為引領群眾行為改變的力量,這才是他希望做到的!

﹝緣起﹞

故事要從巴厘島的一片木瓜說起,永豐大哥驚歎於其中微妙的「木瓜味」,那是早就不存在我們市場裡的滋味。他說台灣人種水果跟養小孩一樣,喜歡用單一標準(甜又多汁)養出單一品種,簡言之就是「缺乏個性」。同樣的論述,令我想到《在欉紅》顧老闆的話

茶也是,由於市場對好茶的標準只剩下清香,夏茶因為生長快速「雜質」較多,價格就是不如冬茶。為了追求冬茶的純淨,面對嚴厲的生長環境,必須施作更多的肥料和農藥。正因為質疑這樣的價值觀和違反自然的作法,永豐想換個方式作茶。太和當地的茶園本來就有自然工法的傳統,居民以客家漳州後代為主,據永豐大哥的說法是「文氣重可講道理」,於是成為這場品味實驗的最佳舞台。

﹝重生﹞

實驗的過程中,八八風災重創太和,面對滿目瘡痍的茶園,該從何開始,要怎麼良心的種茶,永豐大哥有了驚人的想法:正因為有非常之破壞才有非常之建設,既然,茶種不成,就先來種樹吧!

剛好朋友有塊野放了五年的地,他在裡頭種起樹,樹下種的是次等的金萱,不灑農藥不除草,雜草留住土地中的水分,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也轉移蟲子的注意力。天生天養森林下長出的茶,搭配上藝術家隨性烘培,增加發酵度的實驗。原來金萱的野生天性,經過重度發酵,意外的引出茶中的礦物質,提升茶的風味,獲得茶人的肯定。

永豐大哥從種茶、製茶、賣茶一手包辦,他深刻體認到,茶的味道不只有清香,而是從心坎至喉頭的豐富層次,製茶過程裏每個小時都有不同的面貌。他說這場實驗是人生中至高至上的幸福,而且身體力行後,說服力也變的更強。茶農看到成功的經驗,自然會追隨仿效。再次呼應先前的藝術下鄉活動,永豐大哥邀請大家「買一盒茶,種一棵樹」,引領群眾行為改變,間接減低高山茶業對環境的衝擊。

所以從永豐大哥到顧老闆對品味的實驗,不管是私房茶或手工果醬,其實只是恢復老祖先過活的方式,誠如亞曼老師所說,每個家都應該有其傳家的滋味,從味噌到醬菜,不見得是迎合市場大多數人的習慣,可是出於孕育生命的風土,保留成長的記憶,如此專注之下產生的味道,如同永豐大哥在西雅圖某家公平交易咖啡看到的宣言:買我們的咖啡不是為了拯救雨林,而是因為「它是最棒的咖啡」

這是太和之茶生態復建的故事,而我,一個天真又貪吃的部落客,冀望從接下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親作學習中重新省思自己和與人的連結、與歷史的連結、與土地的連結。

【本事:一間屋二日】

工作假期是我今年的重點功課,於是參加綠盟在貢寮所辦的永續生活工作坊,活動成員有來自英國的朋友、馬來西亞的華僑、通曉鳥語的帥氣弟弟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哥大姊們,和這群良師益友從無到有合力打造土製麵包窯和小小的菜圃。

上課時,迎著藍色大海亞曼老師說:「早點退休,做對地球有益的事,賺良心的錢吧!」對身為黑心金融業者的我如當頭棒喝。全程抱著北鼻領導活動的敏儀則讓我見識到一個母親,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用雙手打造出給下一代的理想樂園。

那天男人們合力組起生態廁所的牆,女人們坐在田溝上討論腳邊的野菜,吃著現採桑椹,那令人贊嘆的酸甜滋味,讓人就算染花了臉頰手指也在所不惜。勞動之後飽食民宿老闆娘的巧手蔬食,涼風徐來的晚上,吃著山藥當夜宵,漫天蟲鳴蛙叫和甩都甩不掉的螢火蟲,讓人忘了全身的痠痛。雖然離自給自足還很遙遠,可是卻獲得疲勞之後的安眠。

【延伸閱讀】

˙「諾努客合力造園/屋工作假期」課程表,好課還在後頭,一起捲起袖子上工去吧!

˙從生祥的歌裡認識鍾永豐,愛極他筆下濃得化不開的,對這塊土地和人民的感情,一定要好好認識這個人

˙關於本次課程主講人亞曼老師的「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和天母的「野蔓園」,也有定期的課程和活動,從做麵包到豆腐以及有機栽種,有興趣的可以參加。

【非廣告】

˙民宿一間屋:貢寮依山傍海的小山丘上,老闆以漂流木和花草打造出一個自然又舒適的田園民宿,又發現一個適合long stay的療傷去處,只盼核四的魔爪能夠晚點伸出來,最好永遠不要正式運轉(唉~)。

˙太和好茶官方網站:「護山植樹,好茶分享-5000棵土地公樹的心願」

投影片:沖繩的浪人手記

投影片:沖繩的海

到沖繩的第二天,租了車上高速公路,一路飆向北邊的名護。

今天由Sue的WWOOF夥伴KINALIN帶路。KINALIN來自關東,在沖繩各地打工好一陣子,她熱愛沖繩,工作之餘隨身帶著他的三線琴,學習古老的沖繩歌謠。

雖然她還很年輕,可是眼神自信而堅定,對於萍水相逢的朋友如我,表達的是一種有節制的溫暖(又來了,想不出別的形容詞嗎),讓我想到L裡的KINA(善良版的KINA),一瞬間我甚至認為,如果未來日本有像她這樣的領導者,一切會更好吧!

[山裡的咖啡店]

後來才發現,沖繩到處都是咖啡店,密度之高不下京都。只是這些店都在不起眼的深山小徑,或者領向海角天涯的孤獨道路旁。


吃午餐的地方,是由傳統沖繩民居改建而成,店裡擺設充滿手作趣味。套餐採用當地野菜和鮮魚,簡單調味呈現食材本質,連咖啡用的糖都是醜醜的方塊,吃完飯悠閒的坐在門廊上賞櫻拍照,這樣的節奏成為此行的常態。


午後走過off-road的山路,來到群山環抱的農場Beach Rock Village,這裡有咖啡屋、蒙古包狀的民宿和酷似小田切讓的店員。甜點都很好吃,材料也都是自己種自己養的,據說可以在此住一段時日體驗自給自足的生活。可惜今天生意太好,沒吃到窯烤Pizza和爬上三層樓高的樹屋,殘念~。

[海濱的幸福林]


來到備瀨福木林道(備瀨のフクギ林),才知道辦公室裡垂頭喪氣的福木,在海邊就變成抬頭挺胸的防風林,我們穿梭在百年福木林間,經過民宅小店還有羊圈,就走到了海邊,艷陽底下藍到爆的天空和大海,更近一點是純白無瑕的沙灘,潮間帶因為有了海藻的點綴,多了一層新鮮翠綠。正當大夥嚷嚷著好曬之際,瞬間天昏地暗,在此見識了沖繩天氣的多愁善感。

【Travel Tips】

˙Beach Rock Village:官網看來很有規模,而且舉辦很多活動,我太小看這個荒郊野外的店了。

˙備瀨福木林道:除了自己開車,可以在今歸仁城跡或海洋博物公園轉乘備瀨線的公車。

【延伸閱讀】

˙關於WWOOF:是一個全球性的有機農業組織,採用登記制,義工可以在農場、果園或麵包坊工作以換取食宿,像是KINALIN之前也曾經在澳洲工作一陣子,而來自韓國的智賢(?)則是立志在日本WWOOF遊歷一年,據智賢說沖繩熱門的WWOOF場所可是一位難求,可以先從台灣的WWOOF嘗試看看。

我們一直都記得這種味道。

閉上眼,深深吸口氣,有土壤的刺辛味,陽光很暖,披覆在濃綠的坡地上,讓葉片都散發微微的鮮香。

必是一塊流著奶與蜜的土地,方能孕育出這樣的味道。

這段文字來自以手工果醬成為"網路熱銷名店"「在欉紅」的官網。

而我和「在欉紅」初次見面是在天和鮮物的架上,發現一罐「荔枝巧克力」的果醬,好吸引愛試怪口味的我!後來在東區的248農學市集再次遇見她,厚臉皮試吃所有口味,連壓箱寶都被我凹出來,果然是好妙的果醬-「鳳梨花椒」可搭鹽酥雞,「芒果」做成沙拉醬佐cheese,最鍾愛的「烏龍牛奶」裡,阿里山烏龍和牛奶初邂逅,古法柴燒麥芽糖居中牽線,調和了烏龍的"滄桑"餘韻……。

於是我很想知道,是甚麼樣的一群人,創造出這樣的品牌?剛好創辦人顧瑋在城中辦了場演講,和大家分享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也滿足我的好奇。

七十年次的顧瑋,本來念的是分子醫學,頂著名校光環的她,厭倦了研究室的安逸道路,畢業後嘗試過上班和Soho族,總覺得「不費力賺錢謀生」的生活缺少甚麼,對她而言沒有經歷失敗和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去嘗試碰撞,十足創業家的自虐精神!

顧瑋拿出工作幾年的小小積蓄,開始思考要做什麼呢?因為愛吃,想做台灣好吃的東西,選了技術門檻最低的果醬(之前她從沒作過果醬)。她不會講台語,可是她愛上「在欉紅」這個詞-指的是果實在枝頭上最適當熟成的完美狀態-然而完熟的果實不耐儲運,往往只有果農能夠品嚐並懂得珍惜。「在欉紅」希望能藉由這樣的意象,封存屬於這塊土地當下的鮮美,並且和認同延伸的各種理念(公平交易、產地直銷、有機耕作…)的人分享。

從單純的念頭出發(跟種蘋果的木村阿公一樣),後來才開始研發商品。顧瑋照著法國女主廚Christine Ferber的果醬聖經實驗了半年,浪費幾百斤的水果,弄到山窮水盡,但她堅持這是一條自己相信,也相信自己的路,也因為這樣樂天的態度,她從失敗中更確認品牌的方向,更找到可以實踐她理念的工作夥伴。

平常我們所食用的水果雖然甜蜜多汁,卻因為品種改良失去了在地的香氣和風味(跟挑選製酒葡萄時的「風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欉紅」懷抱著木村阿公的傻勁和好奇心,秉持實驗的專業,按照時節選用當季水果,在各地尋找記憶中酸酸澀澀卻個性鮮明的味道,甚至被人遺忘的原生種水果,例如南投的燈籠果和彰化紅心芭樂。土生土長的台灣滋味被鎖在玻璃瓶中,成為優雅又有層次的伴手禮,讓老外大為驚艷,老一輩的人會心微笑。

去年「在欉紅」團隊遠赴法國亞爾薩斯,向Christine Ferber取經。最大的收穫是從當地人身上學到的生存態度,無關意識形態:只要愛自己,愛別人,愛土地,就能成就很棒的東西。

所以當人家問到顧瑋,如何看待目前的成就,她也跟木村阿公一樣的謙遜,說是因為「時勢所趨,同樣的事大家都在做」。就像那句老話,當你非常非常想要達到一件事,全宇宙會一起來幫你完成。

【Bonus Track:芒果醬製作實錄】

【延伸閱讀】

˙從季節柳丁來看「在欉紅」,享受當下最美好的時刻。

˙「在欉紅」的官網,頁面作得很美,所以曾被人批評過度行銷,這個滿滿字的網頁完整表達創業者的理念,購物功能不是重點,要買在欉紅就去農學市集走一遭吧。

˙某人的試吃筆記,看得我好想去烤吐司…

一旦為一件事瘋狂,總有一天,會從中找到意義。

但願我能找到讓自己瘋狂一生的事情。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這本書之前在路上聽小良講的,只是單純把他當成佐賀阿嬤之類的勵志故事,後來仔細一讀,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他的後勁很強,讓人完全停不下來,很想馬上跟一批愛花愛蟲愛種田的朋友分享,木村的無農藥種植背後,是一個人用一生學習自然的血淚史。

雖然他不像達爾文之流的學者有偉大著作傳世,他只是個俗世的農夫,目的是種蘋果養家活口,一開始只因為老婆對農藥過敏,單純想用無農藥無肥料的方式種蘋果,沒想到這條不歸路一走就是三十年,箇中血淚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可是木村用他獨特憨厚的笑容輕鬆帶過,他說自己只是個傻瓜,花了三十年觀察蟲子和葉子生長的方式,作了無數的實驗,沒想到最後才發現不需要人,草木也可以茂盛的道理(令我想到富陽裡的自然演替區),

為了求生存,植物自然演進出何時該長葉開花結果,萬物相生相剋,無絕對的善惡,少了人為的干擾,只要給他們時間,自然界終究會達到平衡。

同理可證,不需要營養補充品,人應該可以過的更健康。或者是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都是淺而易見的道理,只是很難落實到真實人生中,人對於所在乎的事物,往往過分灌注愛心,反而失去自我求生的能力。

聖哲泰戈爾的這首詩,的確是中村大叔一生最佳的刻畫:

讓我不要祈禱著從險惡中得到庇護,但祈禱能無畏地面對牠們。

讓我不乞求讓痛苦停止,但求我的心能征服牠。

讓我在生命之戰場不盼望同盟,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讓我不在憂慮的恐懼中渴念被救,但希望用堅忍來獲得我的自由。

允准我,我雖然是一個懦者,只在我的成功中覺得你的仁慈;但讓我在我的失敗中找到你手的緊握。

﹝延伸閱讀]

˙日本節目介紹中村先生的蘋果

昨晚熬夜看完荒野志工集訓的DVD,其中廖本全老師上的『福爾摩沙的美麗與哀愁』,從台灣島的誕生說起,整整兩個小時激昂而沉痛的演說,我屏息以對欲罷不能,腦袋塞的滿滿,心卻緊緊的難以成眠.

廖老師的故事總有很長的引子,開始是好笑的,從誤入歧途的登山經驗開始(誰不是呢),他在攀爬玉山的過程中理解到這個所謂的美麗之島,說他很小其實很大,只要你能跳脫數字或文字的刻畫,用身體一吋吋去勾勒出活生生的台灣地圖,就能感受其存在的美麗:

當地球上同一緯度都是乾旱沙漠或疏林早原,只有台灣擁有跨越溫帶至熱帶的豐富垂直生態.

更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在冰河時期台灣成為物種南北遷徙的陸橋,因此機緣演化出我們自豪的台灣「特有種」.

本質是地層活動活躍的高山島,在這裏高山和急流刻畫出獨特的地貌,也因為極端的氣候條件(多雨、颱風、乾溼分明),讓這個先天不良脆弱無比的島嶼,更需要後天維生系統的保護。於是:

基礎生產者森林營造了生命賴以生活、生存、生產的維生生態系統(由喬木、灌木、草本、地衣類、蘚苔類、微生物及多種野生動物緊密結合而成)。透過山、林涵養水、土,建立自然的水文調節、水土保持機制。這山、林、水、土是舞台,生物、生命在此演化起舞。

梅花鹿在原始林間悠遊,這是荷蘭人看到台灣最初的美麗面貌。

然後隨著文明開展,美麗容顏染上一絲哀愁。先是原住民之後來了日本人,短短幾十年,樟樹被砍伐殆盡贏得樟腦王國的美名,千年檜木成了明治神宮前的鳥居和京都寺院的棟樑接受世人膜拜, 國民政府來了,開發的界線更無限延伸,高山成茶園,絕嶺變菜地,人定勝天的結果是:

天地化育千、萬年的原始樟林、巨檜,數十萬公頃的綠色精靈,已從台灣版圖消失。

砍檜木的皆伐作業,連帶使大量的雲杉、香杉、台灣杉等稀有且珍貴的本土針葉樹種,一併砍除。

為數龐大且未經生態調查的原始闊葉林,在林相變更的決策下,天然闊葉林片片難存,諸多原始植物基因庫也消失。

無數與高山森林共生繁衍的野生動物,因大量失去棲息地及食物來源,以致野生物族群由減量,而走向滅種之處;其中台灣雲豹的消失,即是強烈的警訊。

文明的野蠻遊戲不斷START OVER,用短短三百年快動作改造250萬年自然演替建立的維生系統,取代以小火車、林道、纜車、民宿、森林遊樂區,種種殖民和剝削的痕跡,今天成為觀光的主角,繼續向世人證明台灣的「美麗」。

講到此,廖老師開始哽咽。後來才知道同樣的題目他已經講了好多年,每次應該都是相同地激動,這是比全民開講更精采的控訴,風災過後的此刻來看,卻是冷到骨子的恐怖預言(演講是在七月中,老師還提到今年的颱風應該也會很精采)?

這不是杞人憂天或神機妙算,只是歷史不斷重複的必然?一場演不完的拖棚歹戲(劇碼是《2008枉死國》)。

大家只愛經濟學和投資學,對地科沒興趣,生物沒讀透,歷史都不好,如報導詩人吳音寧在《漂流教室》裡寫的,

下次大自然的課程只會更嚴厲。

「國在山河破」。我們還能安居樂業多久?Do I Ever Care?

我從不是激進的環保份子,大多數的時候,因為不了解,我只能站在新聞畫面前不發一語(高中學妹頭上綁著白布條出現在反核四現場的畫面自腦中閃過);因為鄉愿,所以我去阿里山賞櫻,讚嘆千年神木的偉大(同時消費千年神木的靈魂?)。

我是無知呀,逐漸累積的罪惡感促使我加入荒野學習

這兩個月來自前輩們的魔鬼訓練,我才知道一向安靜的植物世界也很浩瀚,也是男女有別,長幼有異。

我在富陽公園小小的復育地看到陽性蔭性植物接力填滿被人類破壞的大地,回復荒野自然多樣面貌,我才知道只要沒有人力的介入,大自然終究會回復原來的樣子,只需要時間。

我才知道,我好像有比之前多了一些,雖然我還不清楚那是什麼,或許是一種信仰。

正如廖老師演講最後所引用梭羅的話:

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能讓我相信你有一顆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知識的灌輸只是開端,接下來應該是行動。

【延伸閱讀】

影片開始前我完全不認識廖本全老師,於是辜狗了一下,他是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暨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


選了幾篇廖老師的文章,值得一讀:

˙《蘇花高挑戰了什麼》

˙針對八八水災發表一點都不新鮮的看法

˙官僚思考出發的國土政策是吃不到的牛肉?


廖老師推薦的公視生態紀錄片《天大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