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覽


這個微醺午後和牧神擦身而過,放縱自己在野獸般的筆觸、夢囈般的影像、和法國空運來台的月桂葉綿羊沙發裡,享受「原野上遊玩、唱歌、自由自在」的幾個小時,呵,我還真的有聞到野餐的味道!


阿卡迪亞,希臘傳說中的世外桃源,那裡的人逃離了戰亂和政治的迫害,來到這塊蠻荒之地,過起謙卑簡樸、與自然和平共存的「田園牧歌式(arcadian)生活」。

我的阿卡迪亞是,暫且撇開工作和階級的迫害,和好友在陽光潑灑綠意的庭園吃午餐,然後看展覽,在作品前發呆,徹底放空。

前一次,米勒和巴比松朋友們在牆上開了扇面向田野的窗,這次的窗面向畫家內心深處,看看畫家用生命養分灌注的世外樂土,結出什麼樣的渴望之花慾念之果?







所有汲汲營營於生活的人都曾經渴望著香格里拉,其實牧人一點也不輕鬆,世外樂土也會有夢靨和死亡,有失去也會恐懼,所以及時行樂,就是這場展覽最大的意義。

【本事】
˙4/18到7/12>台北市立美術館強力放送﹝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八十多項作品首度來台,官網的線上導覽很詳盡,坐在家裏點點滑鼠即可輕鬆瀏覽,

【同場加映】
2/11-6/28>浴火重生的雲門舞集在北美館旁的台北故事館,展出﹝面向大海的進行式﹞。大火後倖存的貨櫃屋從八里搬到故事館庭院,雲門人的行程表、講義、行李箱、照片擺放在故事館各角落,雲門舞作「花語」落英繽紛的場景也搬進房間,走進「花屋」,風扇揚起,馬上體驗被花瓣圍繞的幸福感…。

我們很幸福,在這悶熱煩躁的五窮六絕之際,不用長途跋涉就能在美術館裡接近百年前的田園綠意,這次在台北舉行的兩個特展:史博館的《驚豔米勒》以及故宮的《印象˙畢沙羅》,原來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印象派畫作的根源-從巴比松到新印象,筆下盡是風景,以及風景中的人物。
(圖右:這次也有來台的巴比松代表大師胡梭Théodore Rousseau所畫的池邊森林)。

展覽喚起許多美好回憶,我想起成天戶外寫生的小時候,還有後來帶著相機看世界的日子,因為天份有限,再怎麼用力也無法呈現大自然美好的百萬分之一,所以崇拜起這群巴比松畫家們。展場雪白牆上彷彿開了一扇窗,窗外是栩栩如生的天空、綠樹、田野、牛羊、牧者、農人,以及越來越不容易看見的,美好的地平線。千篇一律的素材,到了畫家筆下有了不同風貌:有人醉心於光與樹之間的舞動(如柯洛),有人專心刻劃動物百態(特華雍),又有人偏好水平延展的天與地(如杜比尼).…。最可貴的是,巴比松畫家們創作之餘還很入世,挺身而出呼籲當局和社會大眾重視楓丹白露森林的保育,相較於工業化初期的巴黎市民,面對環境破壞殆盡的我們,竟然只能在百年前的風景畫裡療傷?想起來還真有點悲傷。

至於這次展覽裡名聲最響亮的米勒,在我沉溺於偉人傳記的童年裡,最早認識的畫家就是米勒和他的《晚禱》,可能從那時開始,造就我喜歡逆光看人的習慣。有些時候,看不清楚反而更具想像空間,特別是勞動中的人物,他們面容黯淡,背影沉重,看了一點都不輕鬆,這畫家不是畫美的,也不純然是畫真實的。而是體現畫家"想像中的現實"。米勒始終懷抱基督徒的使命感,一生關懷那些渺小平凡的人們,他在畫布上留下這些辛苦的身影,讓後人藉由凝視經典,見證生命幽微之處所綻放的韌性和美麗。

其實我最喜歡的作品是畢沙羅"爺爺"的自畫像和素描,誠如導覽所言,他的作品樸素又充滿拙趣。這個堪稱一生平順,家庭美滿,朋友滿天下的畢沙羅,筆下的自己如同聖誕老公公一般和藹又帶一絲詼諧,素描中的農婦則身材圓潤宛如漫畫中大嬸婆,跟米勒筆下的人物大異其趣。

看似平淡無特色的畢沙羅,他的畫裡沒有梵谷的激情、高更的濃烈、或莫內的浪漫,跟他本人的嚴謹堅決的個性有關,站在印象派浪頭的前端,畢沙羅始終如一的堅持以及不斷創新技法的精神,加上提攜後進的四海性格,卻使他成為新浪潮的砥柱,更是引領印象諸子走上舞台最重要的幕後英雄。

想到這些在世界博物館裡閃閃發亮的超級巨星,在同一個時代都還是nobody,他們之間書信往返,彼此切磋砥礪,互相傷害又擁抱安慰(看看高更和梵谷)。很幸運這次在故宮遇到很厲害的導覽員,引經據典述說藝術家的生活和八卦,讓漫長的賞畫苦行得到意外的有趣和豐富!

【延伸閱讀】

˙雄獅美術部落格:跟米勒合照

˙很好用的美術資料庫art.com,只要你想到的西洋名畫都找得到

如果有下輩子,我真的想做一顆樹.
所以這輩子,住的地方一定要有樹.

伊東豊雄(TOYO ITO,上圖左的花美男,穿著如春櫻般PINK)也是這麼想的嗎?我們沒有參與會後的Q&A不得而知,畢竟我被他那張從喝果汁到尿尿的示意圖刺激到超想上廁所,想像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落成的時候,看到人群在消化器官一般的的連續空間裡流竄,一定很好玩,不知道屆時胡市長會怎麼想?

其實伊東的理念,跟我家那個想住在洞穴裡的阿德也差不多.伊東希望空間是延續的,人和環境不應該以一堵圍牆分開.伊東理想中的建築,不只遮風擋雨,更讓居住其中的人在工作之餘放眼窗外,還可以感覺季節遞嬗、月昇日落,將是多麼美好的事.

演講中伊東更以日式建築經典的京都桂離宮(如圖左←)為例,室外的碎石步道庭園造景,以及室內重重疊疊的幾何窗格和拉門,內外空間並無明顯的區隔,反而更能在每個轉彎以及每個角落,將門外的大千世界引進房內,視覺上的連續性反映出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學。我沒去過桂離宮,可是我理想中的家,大抵如此:簡單寫意、自然開闊.
所以伊東不斷模擬森林海藻或浮萍的形象,在水泥城市構建出一件件可愛的作品:遠眺東京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圖右→),如同青翠山丘上的洞穴群,被小小叢林所環繞,全然不突兀.民眾可以在透入自然光的閱覽室中,或倚或坐在如鵝卵石般的小椅子上,輕鬆地閱讀討論 ,完全不像傳統圖書館的厚重拘束,知識在此自由開展.

←而像是東京的MIKIMOTO總部(如圖左),像極了老鼠愛偷吃的cheese;而表參道上的TOD’s總部,簡直就是大型樹屋(如圖右),時尚品牌以自然元素包裝早就不是新鮮事(我就好愛Mulberry的桑樹logo),只不過以如此巨大的企業總部方式呈現,老品牌彷彿也有了新生命,點綴了城市的死板面容,幽默又好玩。

現代人覺得生活距離大自然越來越遠,於是開始在居住的環境中模擬自然,仿效造物主的大能:從新藝術到裝飾藝術,從樹屋到鳥巢,從廊香教堂的聖光到高第的家飾,大自然的秩序,隨機中暗藏複雜幾何演算的規律,其實是最恆久不變的美麗.感謝伊東豊雄這次的造訪,讓我想起也更珍惜,來個深呼吸,欣賞週遭隨處可及的點點滴滴.
(右圖上)華麗的蜂巢:高第設計的家具飾品
(右圖下)岩洞的聖光:柯比意法國南部的廊香教堂
【引申閱讀】

  • 北美館展覽官網
  • 看看商業週刊怎麼說

    • 前次來到這個城市,已是上個世紀末的事了。我的千禧倒數就是在這裡度過的。那時的味道和這次很不同,那時網路熱剛興起,這個城市像是剛睡醒似的,海歸的華人也剛一批批湧入,都在找尋發財的機會,只是真正”發”的人還不多,漫天黃土沙塵讓城市土味十足。

      而這次,北京以我完全無法追趕的速度遠離我記憶中的樣子,打從踏進機場的那刻起我便開始懷疑自己到了哪,通關的人群中有七成是外國人(而且是各色人種各種年齡層皆有),北京市的地圖已經從當年的三環擴張到六環。黃土沙塵依舊,所不同的是無盡奇形怪狀的摩天大樓自煙塵背後升起。即便驕傲的老北京不見得希罕老英的賞識,泰晤士報票選出的全球十大建築當中,北京就有三項上榜。跟水煮蛋、水立方比較起來,我也喜歡鳥巢,尤其是夜裡發紅光的鳥巢,很有浴火鳳凰般慑人的魔力,也體現京城三百年來由繁華褪盡走向現代的韌性.
      然而這次假期懶惰至極,加上酷暑氣候影響行動力,沒能見識後海酒吧的盛況,也沒力氣造訪國際水準的新開夜店,連友人大力推薦的抓腳都興趣缺缺。還是隨便走走看看吧,最好是室內冷氣強可以讓我消磨一整天的,於是我點名了【首都博物館】的高第展,以及這幾年在兩岸藝文界相當紅火的【798藝術特區】。

      首都博物館所在的西城區乍看之下有點偏僻,不過距離以前我住和工作的地方不遠,所以頗有景物依舊的親切感.建築是挺現代氣派的,展覽本身也很有國際水準,在這般透明靈巧、具有簡約美感的空間裡,親身靠近高第創作的建築模型和家具原型,的確是暑氣全消的體驗.走馬看花之餘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則是在放映室裡播放著高第各個年代的建築,影片本身不甚希奇,不過如夢話呢喃的異國旁白搭配重複播放的西班牙舞曲,竟然讓我有不知置身何處的錯覺,疲憊的身心在此也得到完全的舒緩.

      至於798,則是另一個破爛裡華麗蛻變的奇蹟.離北京市中心很遠很遠的東北角一個叫大山子的地方,建於50年代,原本是廢棄的兵工廠群,隨處可見革命標語和嚴禁煙火的告示,或許是寬敞加上租金便宜,自90年代後期吸引了大批藝廊和工作室進駐,然後咖啡廳和時尚餐廳也看上他的另類又前衛的潛力,於是798就這麼搖身一變成了新北京的象徵.

      話雖如此,我搭的計程車師傅壓根不知798是啥玩意(只能說北京實在太大,司機不識路是常有的事),於是我在重重車陣裡晃蕩的將近兩個小時才到大山子,時間已近中午,慶幸這天是難得的陰天,所以我還能悠哉悠哉的穿梭在廠房綠樹之間,轉個彎就碰上鮮紅赭紅彩虹的現代藝術蹦出灰濛濛的土牆,一旁還是破銅爛鐵呢.798之妙就妙在他的不協調,看久了竟然也順眼.簡直是現在中國的縮影.而老外就愛這個調調,每間畫廊都有外國人和工作人員閒聊,想挖掘中國人經歷什麼樣的創傷導致創作色盲圖樣貧血卻因此在拍賣市場一飛沖天成為國際收藏家最新的寶貝……我看得是有點累,寧願欣賞牆上塗鴉和外星人留言,還是坐下來喝杯貴到不行草味十足的胡蘿蔔汁,拍幾張做作沙龍照當成來過的紀念.

      藝評家將798譽為中國的SOHO或Chalsea,說他

      既「國際」又「本土」,充滿歷史故事又洋溢現代活力,有藝術光環也具商業價值。比起故宮、長城,798更能代表新世紀的北京…

      我更好奇表面上光鮮亮麗小資情趣背後的北京,在胡同拆盡的同時,真能100%蛻變嗎,究竟什麼才是屬於北京人的生活,或許只有北京人自己說的準了.外人如我還真是越看越花,說實在我還是挺懷念那個塵土飛楊處處煤炭羊肉味兒的老城市.

      多年前的故宮形象廣告中,林強穿著唐裝,在春天充滿綠意的中式庭院裡,用台語吟誦宋代才子黃庭堅的《花氣熏人》:

      花氣熏人欲破禪

      其實人已近中年

      春來詩思何所似

      八節灘頭上水船

      廣告結尾是用電視牆撥放美麗草書的裝置藝術,是指老文化也有新生命的意思吧。當年的青春偶像如今也跟我一樣步入中年,台語讀詩卻一點也不突兀,我想起小時後阿嬤常常教我們用台語念唐詩和論語,小小人兒跟著搖頭晃腦,這支廣告讓我非常想念阿嬤在榻榻米上吟詩的模樣,原來阿嬤的爸爸可是前清的舉人,提醒我們也有書香世家的血統。

      長大後開始為了考試而背書,到底背了些什麼已經沒印象了。畢業後入了社會,離書本更遙遠了,漸漸地連大字都寫不出幾個。剛好在春天讀到這首詩,詩人觸景生情詩興大發卻感嘆思緒窒礙難行,我寫部落格也常常有同樣的難處,白話作文是簡單,火星文更不假思索,只是,就少了那麼點可以反覆咀嚼的味道。

      文化復興運動的根源都要追溯到那個星期天的早晨,和家人和老同學在故宮的特展中重溫小時後吟詩頌詞在歷史課本上鬼畫符的時光:目睹蘇軾寒食帖的真情流露、米芾的隨性狂放、在五代出獵圖中發現馬鞍上竟有LV的monogram、看到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時開始肚子咕嚕咕嚕叫、在宋代山水畫裡找尋漁夫樵夫的小小身影……。那一天在故宮,除了人實在多了點,並沒有任何負擔,歷史背景弄錯也不會被懲罰,只是,單純的享受,和那些文物們共處於同一個空間的感覺。

      【引申閱讀】

      下班時閱讀蔣勳在商周的文章《宋代極簡美學,領先世界一千年》,窗外剛好是雨過天青色,思緒就飄到那排在燈光下溫潤生光的汝窯極品。第一次感覺到,生在台灣,真好。有故宮,真好。